11、我看一些老居士问头一次见面的出家师父,说:“请问师父上下怎么称呼?”这个“上下”是什么意思?
宗舜法师:
其实这句话意思就是问您的名字怎么称呼,《汉语大词典》解释“上下”说:旧时请问尊长名字,也称“上下”。犹言上一字,下一字。田汉京剧《白蛇传》第九场:“许:‘请问老师父上下?’法:‘老僧法海。’”
这种请教“上下”的说法起源甚晚,估计是明清时期流行开的。明代莲池大师《沙弥律仪要略》下篇即明确说:“凡人问师讳,当云上某下某”。清书玉著《沙弥律仪要略述义》解释说:“因弟子不得直呼师名,故加上下二字。若问师号,当答某甲和尚,不须上下二字。”这里规定,问起师父的法名时,必须加上下二字。而问到师父的别号时,不须加上下二字。陈建华先生曾撰文指出:“细考‘上下’的这种特殊意义和功能,与明清以降的‘派辈’制度密切关联,是儒家礼制文化中尊卑等级制度在佛教界的折射和反应。”
今天寺院还会在大和尚或者尊长名字上加“上某下某”,问话答话加上下,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。如果后面有敬称,比如大和尚、大德、长老、老和尚等本身就是敬称,加固然好,不加上下也可以,以免说多了,一口一个上下显得特别罗嗦。
12、问:我听说归依以后,不论男女只能互相称“师兄”,不能称“师姐”,是吧?
宗舜法师:
按照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等律典所载,僧团开会处理僧事(羯磨)或者诵戒的时候,对男性出家人(比丘)称呼为“大德僧”,对女性出家人(比丘尼)称呼为“大姊僧”。这是最为正式的称呼。一般称呼比丘为“大德”,称呼比丘尼为“大姊”。如《四分律》卷第六记载:
时有一比丘著弊故补纳僧伽梨,莲华色比丘尼见已发慈愍心,即问比丘言:“大德!何故乃著此弊故僧伽梨耶?”答言:“大姊!此尽法故弊坏耳。”莲华色比丘尼著一贵价僧伽梨,语比丘言:“大德!我持此衣与大德,大德所著衣可与我不?”比丘答言:“可尔。”即脱僧伽梨与比丘尼,彼取比丘弊故衣著之。
明弘赞辑《四分律名义标释》卷第十九解释“大姊”说:“姊,音子,女兄也。本作姊,俗作姊。姊,四姓出家,同归姓释,是为法中姊妹。”
同样,居俗女居士之间还是相互称“姊”,昙无谶译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一:
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,其名曰广目天女而为上首,作如是言:“汝等诸姊!谛观,谛观,是诸人众,所设种种上妙供具,欲供如来及比丘僧。我等亦当如是,严设微妙供具,供养如来,如来受已,当入涅槃。
比丘尼称女居士同样可以称“大姊”。如唐道宣律师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卷下说:“《善见》云,唤婢为大姊,不得云婢。”这是说,出家后,对于原本是婢女的,也要称为“大姊”,不得呼为“婢”。
可见,即使归依以后,对女居士称为“师姐”没有什么问题,这其实就是“大姊”这个词的现代表述方式。至于有人理解的,归依、出家都是大丈夫行,所以女性发大心也是大丈夫,不需要用“师姐”这样的柔性词语。只能说,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,但如果按照佛教戒律来说,称“师姐”或者“大姊”是没有什么不妥的。
(待续)